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遭遇人才和资源瓶颈,市场上成熟优秀的人才...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天然受法律框架限制,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法...
一、 引言
股权激励作为典型的中长期激励手段,对公司管理基础、人才互信程度均有相当要求,在相关基础不尽完备时,如何通过创造性机制设计,激发人才信心,实现个人与公司利益长期捆绑,实现双赢?
二、 案例背景
某公司作为高附加值制造企业,在其所属细分领域属于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但正因其领导地位,行业后进者无不对其大肆挖角,导致客户中高层人才流动率居高不下,有业内黄埔军校之“美名”。传统薪酬激励手段逐渐失效,客户急需引入股权激励实现长期利益捆绑,但也面临若干现实困难:
Ø 公司内部人力资源部无股权相关经验,管理基础较为薄弱;
Ø 相当部分潜在激励对象属于职业经理人,入司时间三年以内,互信不足;
Ø 客户老板明确要求股权激励以出资为前提,希望以此进行深度绑定;
Ø 激励对象人数众多,层次不一,出资意愿和能力差异较大;
Ø 部分激励对象对投资回报率有较高要求;
Ø 部分激励对象对公司财务数据透明度存有疑虑;
Ø 客户明确表示股权激励方案落地效果要有清晰衡量标准。
三、 解决方案
基于客户实控人和激励对象的诉求平衡,略成咨询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并推进其落地执行。
实施策略之一:选择分红股+实股组合激励模式。基于上下互信不足的实际情况,略成从人性出发,设计了先分红股,再转实股的组合激励模式。分红股阶段为三年,期初激励对象只需按净资产计价出资三分之一,即可享受全部对应分红,即赋予其分红杠杆优惠。三年内作为公司对个人筛选和个人对公司增信的过程,三年期满后按期初定价转实股,缴纳剩余三分之二出资,与公司共担盈亏风险。三年期内激励对象离职或到期不愿转实股的,则需退回期间内享受分红的杠杆收益部分,以先予后取的方式降低员工入股心理门槛,增加激励粘性。
实施策略之二:业绩条款设计中引入业绩对赌机制。根据行业增速历史水平等因素,合理设置三年期公司整体业绩指标,并对应设计业绩对赌机制,即三年期满超过业绩指标时,激励对象转实股时给与其定价折让,超额越高,折扣越大,否则按标准定价强制转股。以此进行激励对象的利益整体捆绑,并实现公司股东利益和激励对象利益的平衡。
实施策略之三:以出资能力评估模型预估各层级激励份额设置合理性。基于潜在激励对象基础信息和访谈意愿,选择层级、业绩、年薪、司龄等因素,构建起出资能力评估模型,进行精确到人的出资能力和回报评估模型,在论证方案设计合理性同时,以数据说话有效引导激励对象合理预期,达成一致。
实施策略之四:搭建持股平台,解决份额流动性同时,确保控制权不失。鉴于激励对象对股权收益的关注度更高,选择在税收洼地搭建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激励股份的持股平台,以客户实控人作为普通合伙人,把控激励股份投票权的同时,更便捷地应对计划期内各激励对象的进入与退出流动问题。
实施策略之五:从知识导入到分组沟通再到活动策划,全程把控方案落地。略成深知,项目落地并非自方案设计完成才开始,故从调研阶段知识导入开始,过程中采取分组讨论、个别沟通、资产评估、文本设计等多种手段,在股东和激励对象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博弈沟通,且策划签约大会、分红仪式等活动,大大增强激励计划的仪式感和激励对象参与度,顺利实现方案的连续两期落地,并赢得与客户事先约定的实施效果奖励。
四、 客户评价
对略成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点:一个是对人性的把握很透彻,想出来这种组合模式确实解决了我当时的一个大难题;另一个是有胆气,敢跟我们签这个实施效果对赌条款,最后也真的全部落地了,有胆有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