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案例系列
  • 1

    股权激励组合模式

    股权激励作为典型的中长期激励手段,对公司管理基础、人才互信...

  • 2

    事业合伙人平台搭建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遭遇人才和资源瓶颈,市场上成熟优秀的人才...

增值权期权组合模式

2020-06-01
业绩案例

一、 案例背景

某公司作为长三角地区新锐互联网企业,已完成B轮融资,业务发展势头向好,流水日活均增长迅猛,人员规模已超千人,计划三年后国内创业板上市。受行业内人才高流动因素影响,既有骨干流失问题和精英引入一直是难题,希望引入业内标准配置的股权激励计划以解决骨干的长期稳定问题,但面临若干现实困难:

Ø 公司内部骨干群体普遍年轻,股权出资能力有限,;

Ø 公司明确计划国内创业板上市,受法规限制上次前股东(穿透)人数不能超过200人,但拟定三批激励对象范围合计500人以上;

Ø 两轮投资者已进入,创始团队合计持股比例60%,鉴于后期还有一至两轮外部融资,故控制权角度考虑,股权激励份额不宜太大;

Ø 多数激励对象对公司前景看好,但对股权出资尚有犹豫;

Ø 股东和激励对象对激励份额定价分歧明显,轻资产模式互联网公司,按净资产计价外部股东不同意,按最新估值定价,内部激励对象无力出资;

Ø 部分激励对象次前在行业内其他公司参与过不规范的股权激励计划,负面经历使其疑虑重重。

二、 解决方案

基于客户各方利益主体的复杂诉求,以及相关法规的天然限制,略成咨询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并推进其落地执行。

实施策略之一:选择增值权+期权组合激励模式。考虑到客户国内上市目标及股东人数限制,并预留后续融资的股东人数空间,设定期权激励对象范围在150人以内,另400人左右采用增值权激励模式,以现金回报形式在扩大激励覆盖面的同时回避股东人数限制问题,且设计了增值权激励对象在上市后参与股权激励计划的衔接机制;

实施策略之二:测算模型数据说话,股权定价合理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按照激进、稳健、保守三种模式搭建未来3-5年经营模型,在常规的现金流、营收、利润数据维度基础上,引入估值/市值参数,合理估算可能情况,据此对期权行权价和增值权设定不同定价标准,用数据说话,尤其向外部股东进行沟通说明,获得其认可。

实施策略之三:灵活设计退出机制,应对未来可能难题。鉴于退出环节,可能出现的退出情况非常复杂,既有公司方原因,也有激励对象个人原因,主动被动又有区别,故为避免未来可能的法律纠纷,设计了净资产、估值折价、原始出资等多种定价机制,约定根据不同退出情形,分别适用不同退出定价机制。并且考虑到互联网企业对现金流的特殊要求,进行极端情况下,因大面积员工退出而对公司现金流的冲击模拟,使得退出规则最大限度上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

实施策略之四:搭建持股平台,增加创始团队控制权。考虑客户未来融资还需稀释创始团队股权比例,且创业板尚不支持AB股模式,故在税收洼地搭建多个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持股平台,统一由创始人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以掌握持股平台持有股权的投票权,避免创始团队控制权旁落风险。

实施策略之五:高度重视内部知识导入和舆论引导工作。互联网企业中股权激励已是标准配置,但诸如优酷之类前行者部分做法在业内引发较大争议,使得员工对股权激励存有疑虑。为此,从项目启动之初开始,就针对潜在激励对象组织多轮知识导入,重点讲明股权激励模式的各种差异,尤其是拟选定模式和业内负面案例的差异,并在后期方案沟通中,说服股东就各种法律手续、财务信息的合规性进行明确承诺,以打消员工合理怀疑,凝聚共识。最终实现激励计划首批激励对象的授予签字,并指导客户完成第二批对象激励计划落地。

三、 客户评价

    这个项目用了大量数据测算来展示方案和预估效果,用这个沟通说服我们,这点很对我们团队这些理工男的胃口,而且略成确实对国内上市规则和税务问题很熟悉,很专业!希望后期在其他人力资源领域继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