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微博朋友圈被霍金老爷子刷屏了,铺天盖地的蜡烛、鲜花...
今年以来,去秋新任命的发审委上市审批尺度收紧,拟IPO企业...
谈起股权激励,多数人尤其是激励对象焦点都放在股权上,但从股...
年初,笔者谈了个很有意思的“烂尾楼”项目,说其烂尾楼,是因...
《乔家大院》作为描写晋商艰辛创业路的一部电视剧,当年上映后...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TMT行业创业浪潮,智力创新型企业完...
在股权激励实务中,激励股份的定价问题无疑是重中之重,定价方...
华为队伍的狼性文化众所周知,其中股权激励价值更是居功至伟。...
相比民企“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灵活性,国有企业因其属性有别于...
国企改革中优先股政策如何解读,优先股对国企混改和员工股权激...
企业落地股权激励计划时,员工出资问题一向是重点难点。
一般而言,员工购股出资应为自有资金,包括平时的现金存款或个人名义的借贷。但在有些股权激励落地案例中,因涉及金额巨大,且激励对象人数较多,则需要进行非典型途径安排以解决员工资金来源问题。
资金来源的三种非典型途径
解决员工资金来源的三种非典型途径为实控人借款、关联股东借款、第三方质押贷款,不同途径各有利弊。
实控人借款
实控人借款,即企业实控人老板以个人名义借款给员工,约定还款期限和利率,以此解决员工资金来源问题。
这种方式操作相对简便,因为员工在职期间,因劳动关系存续,其薪酬情况和任职情况均为实控人掌握,借款风险极低,故无需抵押手续,操作简单易行。
这种方式仅适合民营企业,国企因国资监管政策原因无法适用。
关联股东借款
关联股东借款,即由企业非实控人股东向员工借款,约定还款期限和利率,以此解决员工资金来源问题。
这种方式愿意借款的股东一般为专业投资机构,往往在标的企业进行外部股权融资时,进行一揽子计划安排。
拓荆科技(688072)招股说明书:芯鑫和等7个员工持股平台,参与公司2019年12月的增资,共出资18,354万元,员工持股平台资金来自本次增资的机构投资人或其关联方贷款。因该等借款,上述 7 个员工持股平台将增资取得的发行人股份966万股质押给贷款方。
第三方质押贷款
第三方质押贷款,由第三方机构向员工贷款,以其所持股权为质押,以此解决员工资金来源问题。
这种方式的借款人并非公司股东,而是专业的金融或投资机构,但要求标的企业上市预期明确且前景看好,否则不会接受员工的未上市公司股权作为质押物。
东航物流(601156)招股说明书:员工持股平台天津睿远共持股10%,其中部分员工与上海代钰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签订借款合同,约定将该项贷款用于向员工持股平台出资,并通过天津睿远向发行人增资,同时天津睿远将该等员工对应的间接持有的发行人股份质押给上海代钰作为担保,合计质押的发行人股份占比为 5.14%,质押期限为 9年。
上海代钰的普通合伙人为江阴华西村投资有限公司,有限合伙人为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根据上海代钰的确认,上海代钰及其合伙人与发行人不存在交易情况和资金往来,上海代钰向发行人员工借款的资金来源于其有限合伙人华润深国投信托的信托计划产品,该信托产品的认购方为招商银行的理财资金。
非典型途径解决资金来源时的合规性事项
在企业有上市计划时,员工通过前述三种非典型途径解决资金来源问题,需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合理约定借款利息,以免触发股份支付。
尤其在实控人借款方式下,有时实控人为激励效果考虑,会给予员工免息优惠,仅要求其归还借款本金。
但这种“免息”操作本质是企业为换取员工服务而为之,符合会计准则股份支付的定义,故会触发股份支付,需对免息金额以股权激励费用计入财务报表。
详见前文《股权激励时股东为员工提供借款的实操问题》。
其二,因股权质押而导致的股权变动的风险。
员工或持股平台将其所持股权质押给借款机构,如未能按约还款,借款人有权行使质权,将员工的股权变更至自己名下,如此,员工持股平台持股权属就发生变更了,甚至会因此引发股权结构的不稳定,影响上市进程。
因此股权质押借款一般适用于有明确上市预期的企业,且会约定较长的还款期限,最后还款时点在预计上市且解除锁定期之后,以此确保员工有足够资金来源归还借款。
如果您还有其他关于股权激励,薪酬绩效设计,股权分配,股权架构问题,想要咨询
可以网站留言,或者扫码咨询,发送您想要问题
资深顾问为您答疑解惑!
101号文允许股权激励对象递延纳税,但对间接持股的持股平台能否适用争议较大。
因授予价格较低,期权易触发股份支付,授予时点技巧性设置可以有效降低影响。
落地股权激励计划时,股东借款给员工出资入股,可能触及股份支付,有涉税风险。
华为2022年员工分红719亿元,比当年净利润还多,怎么做到的?
快节奏的商业竞争氛围下,对长期主义的坚持是否如堂吉诃德般只意味着悲壮?
国企干部身份特殊,其担任民营的持股平台关键岗位时,政策是否允许,有哪些实践案例?
国企股权激励方案设计时,业绩目标设定需在企业实际和监管要求中寻求平衡。
国企减资是否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相关法规政策较复杂,简述一二。